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

日式炸豆腐







材料:
豆腐1磚,鮮菇數隻,粟米粉3湯匙,粘米粉3湯匙,昆布2片
調味料:
醬油2茶匙,味醂2湯匙,鹽少許,七味粉少許

做法:
鮮冬菇切片,放入白鍋中炒至香氣出即盛起
昆布抺淨,用清水浸軟發漲後,連水一齊放入鍋內煮至滾,再加入醬油、味醂、鹽調味,即成為高湯
粟米粉、粘米粉混合,豆腐切件後沾粉,靜置1分待反潮
把油燒熱,放入豆腐炸至金黃色(特意加入粘米粉,炸出豆腐表面好硬,便於吸收湯汁)
把豆腐放入碗中,接著放上幾片鮮冬菇,再撒上七味粉,淋上熱高湯即可








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

68Cafe


在參觀完入鄉隨緣之後,準備跟導賞團到廈村之間有個空檔時間,爭取時間食個午餐,在展場附近有數間店鋪,隨意進入一間

見每張枱都有人點豬扖,嘅然叫必食豬扖,我都叫一客,豬扖很大塊又厚身,用左鬆肉粉所以好冧,還好重有肉味,有點辣豆瓣醬味,肉碎跟台式肉燥很相似,都唔錯,只是飯份量小一點,我無問題,但!男生可能差一點

這裏午餐好特別,乜都有


客人坐位無乜特別,反而天花有點特色




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

廈村友恭堂—入鄉隨續(下)


跟住導賞團專車,幾分鐘後到左廈村嘅牌樓和鄧氏祠堂參觀

宗祠兩旁掛有  南陽綿世澤、税院振家聲 對聯,南陽是地名,意指這族人祖先來自河南省南陽郡。因娶了皇姑,獲宋朝皇帝封為 税院郡馬的後裔
宗祠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象征與標誌,每年春秋二祭以及點燈都是在這裏舉行


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,屬三進兩院式清代民間建築,建於1749年,祠內有具歷史價值建築構件和文物及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,後院建有廂房兩間,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的木神龕內
兩扇木門劃著彩色的門神,跨過大門為大天井



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,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

兄友弟恭、長幼有序、承先啟後、便是友恭堂的由來
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,而樑架上妝有精緻的斗栱,而前、中、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美檐板,部分横樑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



穿過喜聞軒進入禮賓樓,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,約於1950年代用作友恭學校的教師宿舍,致今樓內仍舊放置文昌及武曲的神龕


灰塑對聯,上書 明月好同三徑夜,綠楊宜作兩家春,橫批為適情

禮賓樓以兩座建築物組成,以青磚建造,牆支撐著由檁條及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,其牆楣以花卉及幾何圖案的灰裝飾,宿舍衣依然保存著琉漏窗


穿過青雲路

到達宗祠後面的友恭學校,學校最初是一幢三間的建築物,以青磚建造,前面有一露天操場,校舍的主建築有兩組屋脊,綴有吉祥和幾何圖案灰塑



昔日的農村生活淳樸,家具也是以實用為主

這裏有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學生以圍村作主題的燈具



課室內重塑當年教學模樣,不過當年是用卜卜齋教學


廈村鄧氏宗祠及其鄰近建築於2007年12月8日列為法定古蹟

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

新界情懷—入鄉隨續(上)


本來打算去新圖書館走一走借下書,去到發現還在整修中,有點失望。
這間圖書館現址以前是一個五人硬地足球場及跑步徑,也是媽媽及其他街坊早上晨運場所,某年某一日,貼出公告要收回土地用三年時間起圖書館,很多老人家小左個晨運及打牙骹地點都唔知點算好,誰不知圍左板之後重要糾纏左三年先動工,起左快五年還未完工,真係失望


行過隔離元朗劇院,目光被一個招牌吸引

這個外圍以蘆葦草包圍,內裏用14個貨櫃間隔成多個展區,把搜集回來的社區文化和遺忘鄉間舊事和民間風俗,融合歷史文化、藝術設計、導賞、工作坊,比大家做文化體驗



元朗及屯門這20~30年間變化很大,舊照片中的景像全是小時候的回憶



估唔到傳統服裝都可以變得咁摩登








願望天燈



準時收工都是奢侈品







即場可以教大家整蒜頭醋,這個活動非常多元化,還有導賞團專車接送大家去廈村祠堂及友恭堂參觀




蓮子百合四白湯

寧心、潤肺、補脾腎、安神助眠  材料: 蓮子1兩,百合1兩,淮山4片,杏仁10克,西施骨半條 做法: 西施骨用薑片、蔥結、料酒出水 全部材料放入鍋內大火煲20分鐘,再轉中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用鹽調味